张晓义 | 中国-东南亚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体育人文交流:背景•问题•策略

发布日期:2024-07-15 14:12:45 内容来源:体育文化与历史

摘要

2024年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主办,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指导,广西师范大学承办的2024东盟体育科学大会于6月21日-23日在广西桂林成功举办。会议围绕“东盟体育与文明交流互鉴”的主题,邀请专家学者开展深入探讨。为促进学术成果的交流与传播,近期推出会议回顾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专家简介


张晓义,山东潍坊人,博士,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体育外交、体育社会学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国家体育总局决策咨询项目重大课题、重点课题2项,国家首批新文科项目1项;公开发表CSSCI论文近50篇;出版体育外交、体育社会学、体育概论专著3部。


内容回顾


中国-东南亚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体育人文交流:背景·问题·策略

张晓义


一、体育人文交流的背景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和重要机遇期,同时面临着美国在全球和我周边多个层面全方位推进遏制中国战略等国际环境负向变化的严峻挑战。在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有必要对国际环境进行再营造,特别是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在中国的周边外交中,东盟处于首要位置。《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中指出,继续实施“3+X合作框架”,即以政治安全合作、经济合作、人文交流为三大支柱支撑合作,构建战略互信。因此,人文交流已成为发展中国—东盟关系的重要基础,而体育人文交流是构建中国—东南亚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措施。


二、体育人文交流的问题

当前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体育人文交流的宏观设想,以及实践中交流的深度、范围、效果,与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体育人文交流对象合作意愿降低;全方位格局尚未形成;规模有待扩大,影响力有待提升,一些合作项目虽然长期举办,但未能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积极性;体育人文交流坛多论少,交流仍需加强;一些项目缺乏实地调研等。体育人文交流在深度采访、充分调研、深入研究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对体育人文交流对象的区分过于简单,未能充分考虑到政治体制、宗教信仰以及对华态度等多维度因素的差异,研究有待进一步细化和深化。


三、体育人文交流的策略


第一,要树立正确认知,正视客观问题。充分深入地认识到人文交流的意义和价值,清楚认知人文交流作用的局限,是做好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体育人文交流的思想前提。
第二,要确定基本原则,确保内容方法。秉持从理论到行动、从主体到客体、从区域到国别、从宏观到微观的基本原则,采取调研行动,评估实施成效,做到“人”与“文化”的双重交流。
第三,要做到明确交流主体,构建中央—部委—地方纵向联动;广东、云南、广西横向联合;政府机构—社团协会官民并举;双边—多边、援助—合作、请进—走出、学习—推广等形式多样的体育人文交流格局。
第四,要打造研究队伍,建设体育智库。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需要长远目光,审慎态度,系统性的战略思维,以及具有舒适度的策略。从中央到地方,从理论到行动,从思路到方法,从任务到落实,从主体到客体,从内容到措施,务必围绕构建命运共同体进行。




来源:体育文化与历史